绍兴滨水空间形态初探

摘要

本文对绍兴的滨水空间形态从界面、材质、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抽象出住户直接滨水和公共空间滨水两种情况下的五个基本原型。基于计算机生成技术可以生成一系列具有绍兴特色的滨水空间形态。另一方面,将从绍兴滨水空间中抽象出来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关系和形态特点,运用到今天的设计中,创造人性化的现代城市空间。

 

关键词

绍兴、滨水空间、生成技术、人性空间

 

正文

一.             绍兴概览

绍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汉(公元前221年)到明清(公元1911年),一直是南方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岁月悠悠,复疆载土,尽管城廓更新,日迁月异,而风景依旧,不减古色古香。

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接宁波,西邻杭州,下辖4个街道、15个镇,人口71万,面积1130平方公里。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

 

二.             绍兴滨水空间形态分析

1.    界面

界面,从字面上看,是空间的“分界面”或“界定面”,即“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城市中由于实物的结合层次及与人的视距不同,界面以不同的层面形式被人们所感受:城市级界面、领域级界面、街道广场等基本场所界面。在城市空间中,人们的视界往往仅看到第三层次界面,即基本场所界面。对绍兴来说,河道尤如人体的动脉,担负着城市的认知功能,形成市镇生活,构成完整印象。

岸的界面随着水道的形成而产生,绍兴的滨水空间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为住户直接滨水,一为公共空间滨水。住户直接滨水的情况,房子好像是直接从水里长出来的,以1-2层为主,所形成岸的界面亲切宜人。每幢房子都因带有岁月的痕迹而有所不同,高低错落、凹凸有致,但作为一个整体又非常和谐。房屋基面与水面之间的高差通过石砌的踏步解决。这样的场景常常出现:一位少妇沿石级走下,来到水边浣纱洗衣,这也许是只有在中国江南水乡才会有的画面吧。公共空间滨水的情况中,河道与建筑之间往往通过廊、道路以及广场来进行联系。建筑和水之间形成一条公共空间,在这一线性空间中人们可以游走、荡舟、接触以及交往。沿路进行集市交换商品,进而逐步融入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因素。

威尼斯的滨水空间形态则有所不同。大部分形成界面的建筑都比较高,水道空间就显得细长而高耸。可供船只停靠的地方则有根根杆子挺立,形成独特的岸的界面。在威尼斯还有另一种住户直接滨水的情况:船坞设在建筑中。大部分建筑的底层被水淹没的,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好像自家的停车库一样。

 

发展至今,绍兴的水道已成为多功能活动集合的带形城市生活空间,使今天岸的界面同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展现着生动的市民生活。

2.    材质

材质与界面是密不可分的。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度及其组合方式等物理特性,不同的物质界面组合,就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效应,反应出不同的场所特色与时代精神,造成不同的刺激与美感。

白粉墙、小青瓦、棕色的木头、斑驳的石级、细密的清水砖、错落的毛石岸……脑海中已勾勒出一幅清丽隽美的江南水乡图景。而当看到闪烁的玻璃马赛克、精致的铁艺大门就会想到那一定是威尼斯吧。材料可以恰到好处的体现地方特色。

任何界面,无论是宏大的建筑,还是精微的小品,都能通过其表面的处理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交流和对话。

3.    文化

如果说城市的各种实体环境构成要素的组织与分布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式,那么由于人的活动及人所具有的文化属性,使历史、文脉、价值观、时间、人的生理、心理等因素对城市实体环境的形成产生影响,从而使城市空间具有意义。

绍兴的桥是极具特色的,会源桥、纺车桥、东双桥、八字桥、广宁桥、题扇桥、赵公桥、光相桥、笔架桥、下江桥、迎恩桥、辕门桥、偏门廊桥、百花桥、红卫桥、石门桥、宝珠桥……它们有的记录了典故,有的明确了地理位置,有的纪念着一位古人,还有的代表了一个时代。如果说绍兴是一首诗歌,它们就是诗歌的韵脚,让人在那些抑扬顿挫、浅吟低唱、铿锵婉转中荡气回肠。

“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乌篷船是绍兴水乡特有的一种交通工具,游客置身船中,那船头汨汨的击水声给人以飘然之感。尽管形式不同但与刚朵拉带给人们的情趣想必差不多吧。

自古绍兴一带就有看社戏的传统,逢年过节在陆地上搭一方戏台,人们则从四面八方摇着船汇聚于此观看表演。河岸好像是舞台,而广阔的水面就是观众席。有趣的是在水城威尼斯也有类似的传统,不同的是运河作为表演的剧场,河岸作为观众席。

此外,黄酒、门环、毛竹、毡帽、酒坛子、红灯笼、石狮子、酒幌子……都作为文化积淀于城市当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绍兴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

 

.基于绍兴滨水空间形态的生成

1.    重塑具有绍兴特色的滨水空间形态

基于对绍兴滨水空间形态的分析,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些空间界面的基本原型。住户直接滨水的界面情况可概括为两种:石阶与建筑平行相接,石阶与建筑垂直相交。公共空间滨水的界面情况可概括为三种:建筑与水道之间通过廊这种灰空间进行衔接,建筑与水道之间为道路,建筑与水道之间是公共空间广场。有了这些基本原型,就相当于有了可以生成的元素,我们还要进一步探求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滨水建筑必然是沿河道排布,河道的曲折变化塑造了建筑界面的丰富多样。但建筑也并不都是严格依照河道而建,而是在一个幅度范围内波动变化,有的突出一点,有的缩进一些,这样岸的界面就变得有机而生动了。如果以河岸线为X轴,那么建筑的滨水界面则在YSinx的曲线范围内正态分布。经过调查统计,我们可以确定方程的参数,从而对界面的变化进行有机的控制,好似一部和谐的乐章。在遵循以上原则所形成的空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绍兴的空间特色。接下来给已生成的各个界面附以具有绍兴特色的材质,进一步和人们进行直接的传达。最后将一些彰显文化特色的符号加入空间之内,体现绍兴的人文气息和地域风情。

这样一系列具有绍兴特色的滨水空间就生成了,穿行其中让人可以感受到绍兴的韵味。在策划上我们也可以引入生成设计的思路,比如对蓝线的控制并不一定严格规定退让几米,各地块可由不同的设计师进行设计,这样河岸空间就会呈现出犬牙交错的花边状态,与自然生长出来的绍兴老城空间具有类似的特性。希望这对于绍兴的新一轮城市更新中,如何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形态,会有所借鉴。

2.    以绍兴空间形态为原型的拓展

对绍兴的滨水空间形态作图底分析,会发现这样的线性空间与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态具有可比性。我们可以把绍兴滨水建筑与水道的关系类比为店铺与街道的关系,这样公共空间滨水的三种情况:廊、路、广场,就可以运用其中了。例如:店铺与街道之间通过廊的形式过渡,既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又丰富了界面的形态,使视觉边界和行为边界交织在一起。就功能上来说,店铺与街道之间增加廊这种灰空间,可以为购物的人群提供避免日晒雨淋的场所。将从绍兴滨水空间中抽象出来的亲切宜人的尺度关系和形态特点,运用到步行商业街的界面组织中,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可以刺激消费,为商家带来经济效益。

绍兴的滨水空间形态与城市快速干道之间也存在着可类比的关系。快速干道的车行道好像水道,人行道则可以看作是河的岸,行人穿越车行道需要通过天桥就好像过河走桥一样。我们可以把人行道当作河岸来看待,将其适当抬高,与车行道之间的高差通过踏步进行解决,与汽车的适度隔离可以为行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缓解城市中机器对人性生存空间的侵蚀。参考绍兴水道进退变化丰富的驳岸形式,在车行道两侧可以加设有变化的辅道,丰富界面形态,还可供出租车、公交车停靠。过街天桥的处理也可以参照绍兴桥的作法,让行人觉得过桥不单是为了穿越车行道,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认为,在人造城市中总缺少某些必不可少的成分,同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城相比,我们现代人为创建城市的尝试,从人性的观点而言,是完全失败的。我想生成设计的方法可以很好的回应这一问题。把从绍兴滨水空间形态原型中抽象出来的宜人尺度关系和形态特点,运用到今天的设计中,使城市空间朝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研究将会是有意义的。

电脑技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大大提高了设计和规划工作的科学化。计算机生成技术可以渗透到设计的方方面面,可以对察觉—认识—评价各个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估。

 

 

主要参考文献

[1]  David Gosling & Barry Maitland .Concept of Urban Design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

[2]  Peter Hall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Penguin Books1975

[3]  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E·D·Bacon.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编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5]  Colin Rowe and Fred Koetter.Collage City.CambridgeMA:MIT Press1978.童明译,拼帖城市.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  Aldo Rossi.L’architecture de la ville1966.施植明译,城市建筑.台北:博远出版有限公司,1992

[7]  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8]  []L·Benevolo.世界城市史.薛钟灵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  C·Alexander.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陈治业,童丽萍译,城市设计新理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米佳  

                                                 2004.7.1.